“你瞅这个头、这钳子,得有一两多重……”9月15日上午9时许,秋天的阳光依旧热烈,在天涯区抱前村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区的稻田里,村民符杰踩着田埂上的青草,弯腰拉起水中的地笼。
网笼一出水,活蹦乱跳的小龙虾纷纷显露出来,青灰色虾壳沾着水珠,在阳光中格外透亮。看着刚捞上来的小龙虾,符杰顺手从筐里逮了一只,献宝般在记者面前“显摆”起来。
村民手持刚从田地里捕捞的新鲜小龙虾。
这些小龙虾将供应三亚市场,端上市民游客餐桌。
荒地变虾塘,生态种养激活乡村经济
这片孕育小龙虾丰收的示范园,并非凭空出现——它是由抱前村村委会、华兆(海南)农旅发展有限公司、三亚市天涯区乡村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(简称“天涯区乡投公司”)三方联合组建的三亚抱前和美乡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(下称“和美公司”)打造的核心生态载体。作为村企共建的平台公司,和美公司以“零废零碳”为核心定位,率先搭建起近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园这一优质载体,其倡导的生态种养模式,正是吸引天涯区乡投公司入驻、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的关键。依托这一平台,稻鱼虾项目实现“一水两用、粮虾双收”,既有效盘活撂荒地,又切实提升农田效益与村民收入,实现双重提升。
“这叫红螯螯虾,别看现在满田都是小龙虾,以前可不是这样子的。”符杰边说边把地笼拖到田埂上,随后动作熟练地将虾拣入筐中。
这片田地曾因产值低下撂荒三年,如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,而这一切的起点,源于和美公司搭建的近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园。
天涯区乡投公司稻鱼虾项目负责人季玉池坦言,正是看中了和美公司示范园的“零废零碳”生态模式与场地条件,乡投公司才决定在此落地稻鱼虾共作项目:“示范园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场地,更有清晰的生态发展方向,这和我们想探索绿色农业的思路高度契合。”他介绍,过去这里因传统水稻种植收益不高,村民耕种意愿不强,导致部分田地长期闲置。今年4月,在天涯区乡投公司推动下,25.7亩荒地经整理改造为稻虾共作示范田,构建起“田面种稻,水体养虾,虾粪肥田,稻虾共生”的闭环模式,真正将示范园的生态定位转化为实际种植成果。
政策支持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。2024年7月8日,海南省农业农村厅、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联合发文推进稻渔综合种养,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和渔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天涯区以红螯螯虾为突破口,借助和美公司示范园的平台优势与乡投公司的运营实践,共同探索“稳粮增收”新路径。
“我们严格按政策要求,开挖的虾沟不超过总面积10%。”季玉池站在田边介绍。示范区遵循“保护耕地资源,虾沟面积不超10%”的规定,在这20多亩由撂荒地恢复成的稻田中,水稻选用优质特色品种“福香占”,该品种抗病性强、米味香浓,既贴合示范园“零废零碳”的生态导向,也具有推广示范和鼓励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。
今年6月投放的三万尾红螯螯虾虾苗,如今大部分已长到一两以上。稻田与虾沟错落分布,水稻抽穗扬花,虾沟中虾影灵动游动,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图景,正是示范园生态模式与乡投公司实践共同作用的成果。
稻虾共生实现双赢。虾的粪便为水稻提供肥料,还能吃掉田间的害虫,形成生态闭环。“我们不用农药,化肥用量也大幅减少。”季玉池拾起一只虾解释,虾对水质要求高,这与示范园“零废零碳”的核心要求完全一致——通过限制农药和化肥使用,既保证水稻生态种植,又让示范区农药使用量降为零,而害虫还成了虾的天然饲料,完美落地了示范园的生态循环理念。
生态稻田算清增收账,订单捕捞保障效益
“我们的龙虾按订单捕捞,集中捕捞时一天能收700斤,批发价每斤45元至50元。”季玉池向记者算起经济账:每亩稻田可产红螯螯虾500斤,按最低批发价45元/斤计算,仅虾的产值就达22500元。加上“福香占”水稻的产量收益,综合效益比传统水稻种植模式高出不少。
尽管示范田今年经历两次台风,导致水稻受损、龙虾减产,但龙虾平均亩产仍稳定在500斤左右。“综合收益,亩产值超1.5万元。”季玉池表示,这种模式调动了村民种粮积极性。
“以前单种水稻收益低,现在稻虾共生模式既保住了粮食生产,又能增加收入。”村民符杰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之一。他向记者介绍,自己曾有养鱼经验,如今在示范基地务工,每月收入4000元,还能兼顾家庭。“从早上6点下田收笼,到中午分拣装车,活儿不算累,还能跟着技术员学养殖技术。”符杰说。
“是示范园的生态模式给了我们实践的基础,未来我们会继续依托这个平台,带动更多农民参与稻虾共养,增收致富。”季玉池说。
上午11时,阳光热烈,符杰将捕捞的小龙虾挑选好后抬上小货车,车辆缓缓驶离稻田,朝着市区方向而去。田埂边,水稻在风中沙沙作响,养殖沟里不时泛起圈圈涟漪,那是红螯螯虾在水中活动的痕迹——这既是天涯区乡投公司生态种植实践的生动成果,更是和美公司以村企合作搭建示范园、激活土地新生的有力见证。
(记者 张慧膑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