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轻拿轻放,小心刮伤果皮!”8月4日下午,三亚市天涯区南岛社区的山坡上绿意盎然,工人们穿梭于成排的果树间,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被白色套袋包裹的果实。当天,记者沿着蜿蜒山路抵达这片150亩的黄晶果种植基地时看到,成片的果树随风摇曳,枝头套袋包裹的果实若隐若现,透着丰收的气息。
“套袋主要是防虫防鸟,保护果皮。”基地负责人何必伟一边检查刚摘下的果实,一边向记者介绍道。他随手打开一个套袋,金黄油亮的黄晶果展露出来,“别看这些果树才种下两三年,挂果量还不错,今年是初产期,将为国内消费者的‘果盘子’增添一份独特的‘三亚甜蜜’。”
优质品种攻克技术难关
黄晶果,又称黄金果,其奶白色胶质果肉甜度最高可达30度,因富含胶原蛋白和果胶被誉为“果中燕窝”。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亚热带水果,经改良后引进,在三亚山区成功扎根生长,不仅丰富了国内水果市场的品类,更为当地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开辟了新路径。
作为三亚近年来新引进的优异果蔬品种,黄晶果以独特的颜值和口感迅速成为市场“新宠”。由于目前市场上较为少见,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。位于天涯区南岛社区的这片基地,正是三亚首次引进并试种黄晶果的主要区域。
“基地选址在北纬18度以南区域,正是看中了三亚冬季温暖、少有寒流影响的独特气候条件。”据何必伟介绍,该基地于2023年5月启动建设,总面积达200余亩,其中黄晶果种植面积有150亩。尤为关键的是,基地引进的改良优新品种,相比传统品种具有耐储运、抗病虫害能力强、适应性广等优势,有效攻克了传统黄晶果易氧化褐变、储存期短的技术难题。
“果树日常管理难度不大,病虫害少,套袋作业是保证品质的关键。”何必伟指着枝头的白色网套说,每个即将成熟的果实都需要人工套上双层保护袋,防止虫害与鸟啄,这是保证果实品质的重要工序。
错峰上市凸显市场优势
得益于三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,该基地的黄晶果实现错峰上市,成为其核心竞争力。“夏季果实每斤售价12—15元,冬季可达25—30元。”何必伟表示,当前黄晶果市场需求旺盛,常常果实尚未成熟,客商便已到基地预订。他展示的手机订单系统显示,北京、沈阳等地的高端商超每日均有定量采购。
反季节上市的黄晶果因昼夜温差大而甜度更高,且全国同期产量稀少,让该基地成为冬季全国重要的供应源。基地采用“订单农业”模式,与电商达成战略合作,实现从采摘到发货的全流程管控。以空运至沈阳的成品果为例,前一天下午采摘,最快次日就能摆上货架。
据介绍,去年试种阶段,黄晶果已实现首批少量上市;今年进入初产期,单株挂果约60个;待进入丰产期(预计5年后),单株挂果量将提升至100~200个。
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
“在这里打工日薪150元,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。”南岛社区居民黄美华在基地负责分拣果实,谈起工作满脸笑意。
目前,该基地已培训临时工30余人、长期固定工20人,未来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大至500亩,带动更多村民就业。不仅如此,黄晶果种植已逐渐扩展到三亚的多个区域。在育才生态区明善村,360亩黄晶果种植基地同样迎来了丰收。
“我们主栽‘黄宝石’品种,抗病性强、产量稳定。”明善村基地负责人介绍道,2024年初产期时,每棵树产量约150斤,基地总产量达50万斤;预计到2026年进入丰产期后,产量还会进一步提升。“不少附近村民从基地购买种苗试种,我们会提供技术指导,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。”
当前,三亚通过政策扶持、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动新品种产业发展,依托“公司 基地 农户”模式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。随着种植技术成熟与产业链完善,黄晶果有望成为继芒果、莲雾之后三亚的又一标志性水果,为国内消费者的“果盘子”增添更多热带风味。
(记者 张慧膑)